央廣網北京4月1日消息 (記者 楊柳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地時間3月31日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COFER中占比再度上升,創2016年第四季度IMF報告該數據以來的新高。
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由2021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這也是IMF自2016年開始公布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的最高水平。
同時,人民幣外匯儲備規模也節節攀升。IMF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總額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3201.5億美元升至3361億美元。
“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貨幣在全球貨幣中地位的重要指標。”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磚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比例提升,意味著各國官方愿意把金融財富以人民幣的形式來持有,表明這些國家對人民幣的高度信心。
“人民幣外儲占比提升,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接受度的提高。”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余翔對央廣網記者表示,人民幣在全球外儲占比提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近年來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經濟,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更趨活躍和重要,另一個是中國經濟良好和穩定的前景對外資吸引力增強,投資者更愿意通過持有人民幣來防范其他風險,并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徐飛彪在采訪中指出,人民幣在全球外儲中占比提升,底層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好,中國金融市場總體穩定,中國的投資前景更加有利可期,讓市場愿意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同時,中國金融市場有序開放,是人民幣在全球外儲占比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各國有途徑去購買或者持有人民幣資產,而且利率相對較高,收益率較為可期。
“這也具有標桿意義”,徐飛彪表示,各國官方愿意持有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將推動企業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信心的提升,從而帶動人民幣在全球貨幣市場上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和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在余翔看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進一步增大,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持有人民幣及相關資產的意愿將有望增強,人民幣國際化有望繼續推進。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呼聲正越來越高,國際貨幣體系正加速進入動蕩調整期,這毫無疑問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機遇。同時,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將對人民幣的發行、管理及風險管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徐飛彪認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還面臨一些挑戰。第一,是金融市場的開放,要通過和海外市場的融合對接,讓資金的進出更加自由化,讓海外的政府、企業和居民更加方便地持有人民幣、購買人民幣資產。“這個技術層面上的改革,目前正在推進,但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第二,是如何讓人民幣為各國政府、國際機構、企業、居民所接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技術層面完成以后,還要讓大家愿意持有,這是一個逐漸實現的過程,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信息來源:央廣網